六集纪录片《瓷路》是央视的又一部大制作,是与瓷器有关的真实故事,而中国,则是这一切故事的起点。《瓷路》聚焦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9世纪大唐帝国到19世纪鸦片战争,从中亚到罗马,从世界重要沿海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历史上重要的地标和时间点都被中国陶瓷的故事所标注。在这贯穿全球的瓷器之路上充满了创业、探险、财富、战争和沉船的重大事件。
瓷路
一条瓷路,满载荣光与梦想
《瓷路》系列纪录片分六集,分别是抟土、梦幻、天青、异彩、望海、窑变,别出心裁的角度,以瓷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外文明交流关联,系统的概述关于陶器是远古人民共同拥有的技术,而瓷器却像是上天独宠中华大地的厚礼,从华丽梦幻的唐三彩,光彩万分的钧瓷、内敛含蓄的天青釉,自成一脉的元青花,到绚丽的明清彩瓷,从生产到出口,中国陶瓷的路径始终促进、见证着世界的脚步,一路被追捧,被奉为珍宝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纪录片开篇如此评论道
“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历史人类的一大发明。”
在曾经十七八世纪,奥古斯特二世和普鲁士国王用六百名全副武装,曾为他建功立业的龙骑兵交换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这一壮举像世人说明了瓷器是如何的叫人痴狂。
此举又并非罕见,各国传教士深入中土打听瓷器制造的秘密;德国甚至将炼金术士投入监狱,秘密研究中国瓷器的化学成分;荷兰、英国、西班牙为争夺中国瓷器在大西洋上展开海战……可以想象,那时瓷器掀起的何等风潮。
陶器在全球遍地开花,然而瓷器却只有中国人知道如何制造,比起陶器两万年的存在时间,它不过才一瞬。从工艺之美被上升到象征身份和富有的奢侈品,随着唐代的丝绸之路,伴着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跟着蒙古铁骑的横扫欧亚大陆,乘着郑和下西洋的官船远航,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调
不朽&不可再生
耿宝昌老先生说:
“钢铁还有个烂,这瓷比钢铁还好,它永远不烂。”
似乎是一句话定下了瓷器几千年传承和守候的本质,正是因为它的不朽才能成为后人眼中历史的见证者,才能成为承载古今沟通的重要媒介。
牛津大学的教授谈到:
“只有陶瓷形成之后,便永远不再消失。”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轮回的过程,周而复始,方能生生不息。然而对于瓷器而言,取之自然,确是“不可再生”之物。如今我们在博物馆见到那些温润儒雅,记录着时代匠艺,承载着一国风尚的古瓷,又或是考古发现于深埋地底的瓷片,都还有着当年的润泽,这种美正是依托于瓷千百年不会变化的本质。
贸易
世界的“中国热”
西方人眼中的China瓷
⊙1988年,一位德国人在加斯帕海峡打捞起一艘古代大唐沉船,仅瓷器就有六万七千多件,占全船文物的98%;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走向巅峰,据记载当时泉州、广州、明州三处市舶司的税收达到二百五十万串铜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仅广东省每年能生产一亿三千万件瓷器,和南宋进行贸易的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这还是保守记载;
⊙忽必烈曾对外国船队宣称“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就当是航海家汪大渊统计,沿海各地有六千两百多户经商者,比守海军人多两倍,仅1289年,市舶司上缴珍珠两百公斤,黄金一百六十公斤;
⊙大明王朝的海禁时,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陆中国一口气买下十万件瓷器,八年后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方返回的商船,其总载货物中瓷器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保守估计仅十六世纪贩运到欧洲的瓷器有两百万件;
⊙1604年,荷兰人劫持并拍卖了一批葡萄牙商船上十万件中国瓷器,精美的工艺和丰厚的利润使中国成为世界觊觎目标,传教士殷弘绪、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廷极纷纷来到中国,寻求制作的方法……直到十八世纪末,景德镇号称三千瓷窑,仍然供不应求。
从原汁原味的中国瓷器逐渐形成外销广彩瓷,各国始终趋之若鹜。《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叶,最好的衣物丝绸,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若加上瓷器,这种最好的器皿,当世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关起门自给自足。”这无不透漏着对一个大国的歆羡和嫉妒,两千多年的沉浮,世界的距离在缩小,中国怀璧牵动着世界性的“中国热”。无论它愿意与否,都牵动着世界史的脚步,成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见证。
升华
陶瓷是可以触摸的历史
纪录片以今天平常人的生活,展开寻往曾经的辉煌瓷路。纵然历史变迁,千百年之后的我们欣赏着前人所见过的美好。比之古人单纯的惊艳,瓷带给我们的还有历史滚滚车轮留下的轧印,这是只有今天的人们才能领悟的重大价值,它早已超脱于器物本身。
最初瓷器仅是生活用器,既使后来有了民庶之分,大概发明它的人还是想不到,日后瓷器是如何捆绑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承载着文明变迁的见证,穿越时空,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
1、2集
第一集 抟土
瓷器,在过去的千年里令人类趋之若鹜,中国瓷器与丝绸、茶叶一道,唤起了世界探索东方的热情,最终在地球上搭建起贯穿东西方的瓷器之路。然而瓷器却留给我们巨大疑问,这种自然界里并不存在的物品从何而来?瓷土遍布世界,为何只有中国人发现了这种泥土的力量?如果说中国人偶然发现这个奇迹,又怎可能将其制造的秘密严守千年。
第二集 梦幻
如果不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清王朝,唐三彩也许至今深埋地下无人知晓。如果不是海底的瓷片划伤印尼渔民,大唐盛世波及远洋的气概也许缺少最为坚固的证据。如果说唐三彩背后隐藏着丝路的秘密,那些沉没海底,不朽的青白瓷和长沙窑瓷器则为中国人奠定了远洋之路,海上瓷器之路初步形成。一南一北,水路陆路,将大唐的盛世和气象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3、4集
第三集 天青
有几种瓷器,可谓无价之宝,只有世界上的重要博物馆少量收藏,那就是产自千年前中国宋代瓷器。宋朝的历史就是一个版图不断收缩直至灭亡的历史,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和文化却达到了历史高点,宋代天青色的汝瓷和洁白的白瓷艺术达到了中国瓷器美学的巅峰,即便在当时默默无闻的福建窑变瓷器亦彻底征服日本,和宋代的饮茶方法一起演化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宋朝,这个看起来绵软的帝国无意间成就了后世不可超越的瓷器艺术巅峰。
第四集 异彩
崇尚武功的蒙古族人建立的帝国曾经拥有超乎想象的版图,然而后人却没有意识到,战争并非这个帝国的全部,否则今天那对闻名遐迩的大维德元青花瓷瓶就不会摆放在大英博物馆内。我国古陶瓷大师陈万里先生曾经把元青花的起源列为瓷器史上的谜团之一。谁能想到,当马背民族将接近四分之一地球面积囊括怀中之后,依托完整的交通体系,这个庞大帝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被绘制在精美的白瓷上,最终诞生一种名为元青花的瓷器。元青花,因其记录着一段宏大历史而载入史册。
5、6集
第五集 望海
景德镇的窑工将明朝的繁盛气象绘制在瓷器上,随着郑和超级舰队前往南亚、北非甚至更远的国度宣扬国威。中国情趣开始成为世界的向往,东方梦想由此开启。可以想象,那些来自欧洲的探险船只与庞大的郑和舰队相比如同捕鱼的小舢板,船上那些类似海盗的探险家们即将登陆一个全新的梦想天堂——中国。他们尝试制造中国瓷,但却制造出青花陶器,这是今天荷兰国宝——代尔夫特蓝陶的起源。此时,海上瓷器之路基本形成,由瓷器、茶叶为主要商品的中西方贸易逆差已经初现端倪,为数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第六集 窑变
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的一百多年,中国处于末代王朝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在庞大国力的支撑和皇家的推动下,御窑不仅复烧历代前朝的著名瓷器品类,更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技术。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世界的焦点和西方皇家贵族热切盼望的奢侈品。于是在景德镇,高级官员受命督造瓷器;法国传教士深入打听瓷器制造的秘密;在遥远的德国,炼金术士甚至被投入监狱,秘密研究中国瓷器的化学成分;随着海上瓷路的完善,瓷器,这种似乎只存在于天堂的人造奇迹,在西方掀起强烈的中国风潮。
当了解日本奈良三彩,了解他们尊奉的茶道,知道奥古斯特二世是如何才能在古城麦森建立瓷厂……自豪感油然而生。或婉转轻柔或激情澎湃的配乐还在耳畔回响,六集的片子似乎不足以说的面面俱到,即使是这样的“冰山一角”,仍然叫人看的热血沸腾,敬畏古时匠人的高超技艺,温润雅致的瓷器在世界上引起的波澜壮阔。
曾经欧洲人眼中的奢侈品,
它名副其实,
所背负的文化特质更是不可替代的宝藏。
正如片子的介绍,
从9世纪的大唐帝国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
从中亚到罗马,
从世界重要沿海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
历史上重要的地标和时间点都被中国陶瓷的故事所标注。
在这条神奇的瓷器之路上,
充满了探险和财富,
而我们所见便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火花,
是可以触摸的历史。
本文仅代表开云体育观点。
本文系授权开云体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